“凝心聚力 行稳致远”庆祝建校70周年,基层党建优秀典型案例展示(一)
基层党建优秀典型案例: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
当好主心骨 画好同心圆
以一流党组织建设引领世界一流学科发展
【摘要】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秉承中央民族大学“政治立校”这一根本,继承学院“迈向人民”做学问的大师精神与学术命脉,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学院党委坚持党对学院发展的全面领导,围绕四个“着力”加强党的建设,以制度为抓手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学院发展中政治功能,确保履行政治责任,全面提高组织力,当好全院师生的“主心骨”;另一方面,坚持政治引领,凝心聚力,推动党建与教研深度互嵌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制度建设,打造“师生融乐”师德文化,构建“五位一体”三全育人体系,画好最大半径“同心圆”。实践证明,学院强政治根基、领学科发展,创培养模式、育民族英才,出一流成果、显独特作用,实现了“以一流党组织建设引领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目标,在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建设发展中“顶天立地”。
在中央民族大学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以一流党组织建设引领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目标,强政治根基、领学科发展,创培养模式、育民族英才,出一流成果、显独特作用,在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建设发展中“顶天立地”。
一、背景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是新中国最早的民族学教学与研究中心,是中国顶尖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史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语言学家汇集之地。六十九年来,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在建国初期的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重要民族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人口较少民族社会经济调查、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一带一路”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重大国家战略方面做出巨大学术贡献,成为推动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思想库”和“智囊团”。2017年,在教育部进行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民族学位列A+、社会学位列B+,中央民族大学成功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民族学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院现已成为中国民族学学科建设发展的“风向标”和“领头雁”。
二、主要做法
学院党委秉承民大“政治立校”这一根本,以及“迈向人民”做学问的大师精神与学术命脉,围绕四个“着力”加强党的建设,立德树人,学思践悟,勇当“主心骨”,画好“同心圆”,以高水平的政治建设为学院发展保驾护航。
(一)加强党的领导,始终成为全院主心骨
1.统一思想,深化理论武装
学院党委建立“领导班子带头学,师生党员齐参与”的系列学习制度,形成党委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团学青年学习的全员“大学习”“大讨论”机制和氛围,筑牢思想根基。
学院领导班子专题学习制度 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
全体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 团学青年学习制度
发挥长江学者、入选“万人计划”的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等名家专家大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开设“初心讲堂”“大师开讲”“开学第一课”系列讲座,宣学铸魂、启智润心,开展中华共同体教育。
杨圣敏教授走进“开学第一课”,为2020级研究生做《浅谈治学》专题讲座。
麻国庆教授走进“大师开讲”,为学院师生做《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辅导。
青觉教授走进“初心讲堂”,为学生党员做《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课。
2.统一行动,聚焦中心工作
学院党委建立了“1+4”议事决策监督机制,以党委会议为核心,形成党政联席会议、教授委员会、全院教职工会议、系务会议的议事决策监督执行体系。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赋予教职工党支部在教师引进、课程建设、教材选用、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关键环节发挥作用,强化党组织在学院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中发挥主导作用,筑牢意识形态各类阵地。
3.统一目标,勇担时代使命
把握时代脉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创新实验班“孝通班”,融合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优势学科资源,形成“通识与专业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具有宽厚学术基础与多元文化背景的研究型人才。
立足国家战略,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学院总结提炼中国经验,开展建构中国民族学知识体系专项研究,研究制定民族学知识体系国家标准。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建设“一带一路”与发展中国家社会文化研究中心等国际交流平台,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创性思想的研究推向纵深、推向前沿。
(二)坚持政治引领,画好最大半径同心圆
学院党委坚持政治引领,推动党建与教研深度互嵌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制度建设,打造“师生融乐”师德文化,构建“五位一体”三全育人体系,凝心聚力画好最大半径同心圆,引领民族学学科向着世界一流的目标迈进。
1.画好组织同心圆。发挥全国“双带头人”示范作用,实施“一支部一品牌”特色工程、“党员先锋”本色工程、“党建田野行”亮色工程。创新“云党建”模式,推出“民族团结进步之声”公众号,开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阵地。一流党建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2.画好师生同心圆。始终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开展“修身立德,学高身正”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构建导师全面负责、班主任专业引导、辅导员思政领航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实现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谋划、同步推进、联动提升。
“修身立德、学高身正” 线上五四青春诗会
师德师风建设年
3.画好课堂同心圆。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在发挥第一课堂“课程思政”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科特色,构建第二课堂“田野实践育人体系”。鼓励师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和学术调研,深耕田野、感受基层,实现党建思政教育、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4.画好党群同心圆。学院成立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外人士制度,提高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立足学科特色,为党外知识分子服务社会搭建平台;重点选派和推荐党外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专题培训与实践。
“立德树人添新绿 奋斗百年党旗红”
教职工主题党日实践
北京市政协委员杨筑慧教授
三、主要成效
在一流党组织建设的引领下,学院进一步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持续推动我国民族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为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民社智慧”。
(一)同心筑梦,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同频共振
1.党建工作屡创佳绩
学院党委建强基层堡垒,培育党建标杆,民族学教工党支部荣获“北京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党支部荣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学院党委荣获“北京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示范点”、“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首批学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首批学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首批学校研究生样板支部”等多项荣誉称号。
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2015级民族学团支部荣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
2017级社会学班荣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
2.学院建设全面发展
一是主持一流教材建设。麻国庆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项目正在组织编写;时立荣教授主编的《社会工作行政》入选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
二是产出一流研究成果。先后获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在研国家级项目40多项,如中宣部项目“区域共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十九大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
三是发挥一流智库作用。2016年以来,学院建言资政报告已有10余篇获国家领导人批示,为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020年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教工支部、中心平台“双组织”携手主办《全球治理与新冠病毒防控研究》专题通讯、《社会治理与新冠病毒防控研究》专题通讯,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民社智慧。
四是展现一流学者影响。2021年,学院党委青年委员刘东旭副教授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重要国际舞台发表主旨演讲,生动阐释中国人权发展成就和人权理念,为宣传推广展示中国民族工作伟大成就展现了民社风范。
(二)思政铸魂,思政工作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1.德高身正,做“大先生”
学院继承弘扬民社大师精神,树立师德典范,涌现出一批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王建民教授荣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戴成萍副教授荣获北京市师德先锋,麻国庆教授、罗惠翾副教授等荣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巫达教授荣获宝钢教育奖,黄志辉教授入选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
2.爱党报国,育真人才
学院注重田野育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田野实践育人体系”结出硕果。五年来,累计组建选派700多支优秀学生团队赴32个省区开展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近30%的毕业生选择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服务奉献。2009届藏族毕业生普布旦多年坚守日喀则国境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届回族优秀毕业生杨亮全力投入国家脱贫攻坚事业,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14届优秀毕业生牟桃志愿至新疆和田做志愿服务,荣获“全国志愿者先进个人”;2015届优秀毕业生夏守信身残志坚,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2009届本科生普布旦增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0届本科生杨亮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2014届本科生牟桃荣获“全国优秀志愿者先进个人”
2015届本科夏守信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四、启示
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切实做到了“以一流党组织建设引领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给新时代民族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首先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历史经验和人民选择,都证明了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走向胜利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学院要继续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把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到学院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党始终成为学院事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风雨无阻、稳步前行。
其次是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动摇。高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筑牢教师学生的思想阵地,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同时,贯彻以重大理论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引导学者聚焦国家重大问题,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主动开辟社会服务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