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行稳致远”庆祝建校70周年,基层党建优秀典型案例展示(三)
基层党建优秀典型案例:文学院党委
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以党建思政与专业深度融合为特色
【摘要】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是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案例构建“党建+思政+专业”的育人新模式,将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专业优势”充分融通,齐抓共建,突出系统设计,充分发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优势,打造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有效提升立德树人工作质量。
一、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党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高校基层党组织肩负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培育时代新人等任务,其政治功能的有效发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文学院党委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深入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落细落实,不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基层党建基础,为学院立德树人和“双一流”建设等提供了坚实政治保证、组织保证、思想保证,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主要做法
文学院党委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党建育人工作载体,从实施强度、作用广度、系统维度、创新力度等方面综合施策,将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专业优势”充分融通,齐抓共建,探索出“党建+课程思政+专业优势”的育人新模式。在党建统领下,学院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浸润融入专业课堂,使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工作无缝衔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一)聚力党建引领主心骨,筑牢业务工作的“压舱石”
1.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文学院党委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读书班、“三会一课”、分党校培训班、教职工每周政治理论学习会、青年大学习专栏等形式,认真组织学院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教育工作重要论述,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020年8月1日上午,文学院党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2.学院党委坚持“三全育人”理念,不断增进党建对思政和专业建设的协同推进力,在全院范围内更加强化抓党建就是抓思政工作,抓党建就是推动专业建设的意识。推动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聚焦业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做到中心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组织的优势就发挥到哪里,真正把党建工作转化为促进思政工作、发挥专业优势的动力和保障,形成三者共融互促的良性循环。
2020年6月14日,线上主题党日活动。
(二)聚力立德树人主任务,打造课程思政的“推进器”
文学院党委立足立德树人的主任务,加强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推动课程思政全面铺开,努力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1.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打造政治过硬教师队伍。学院党委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认真组织学习师德师风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主动邀请校纪委同志作专题报告,开展党规党纪和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教育,及时通报有关违反师德师风典型案例;通过理论政策学习、警示教育、选树典型等常态化工作,引导学院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坚守“四个相统一”。
2020年12月18日下午,文学院教工党支部召开“立德树人 防微杜渐”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组织生活会。
2. 打造精品课程思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学院党委的引领下,精心打造《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文化》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教育系列网络课程;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面向全校开设了《大学语文》公共必修课程;依托延安文艺虚拟仿真实验,将党史、校史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让思想政治工作下课不下线,达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相融合的效果,全程发挥课程思政网络课堂的育人功能。
2020年10月24日,文学院主办“20世纪中国革命与文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从革命文学到人民文艺:经验、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
文学院承担的中央民族大学通识教育系列思政课程之一——“中华民族精神”慕课(MOOC),已于2020年8月21日在学堂在线平台正式上线。
文学院教师团队主讲的中央民族大学基本素养课(必修课程)——《大学语文》在线开放课程(MOOC)正式在超星学习平台上线运行,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放。
(三)聚力专业建设主阵地,用好引领管理的“指挥棒”
1.党建与专业紧密结合,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学院党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领师生在“党建+专业”融合视野下开展教学、申报项目,学院教师积极承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和教改项目多项。
杨天舒老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课前讲述茅盾与延安的故事。
安静老师在《西方文学名著导读》课前讲述“埃德加·斯诺与中国人民”的故事。
2.聚焦核心专业课,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院党委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四大专业方向为支撑,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党建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广泛开展“党建+课程思政+专业优势”育人实践,有组织有计划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已建成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
三、基本成效
文学院党委经过两年的努力探索,已形成了“党建+课程思政+专业优势”的育人新模式,有效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
(一)突出了系统设计,打出了“组合拳”。
党的建设、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打破了党建力度不够强、覆盖范围不够广,思政教育“单兵作战”的被动局面,为实现“三全育人”提供了一种模式。“党建+课程思政+专业优势”三者融合,润物无声,将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相互融通,推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一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的育人机制。
(二)推动了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有力有效补充
“党建+课程思政”的新模式,为打造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注入了源头活水。学院调整成立两年来,获批国家优秀思政课程一门、名师团队一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教育系列思政课程之《中华民族精神》MOOC全网上线;《大学语文》通识课顺利上线,配套教材完成初稿;面向全校开设了“书香民大”之《含英咀华·文学经典品读》课程;《中华民族文化》正在精心打磨,即将上线;成立了多语智能中心、红楼梦研学基地、徐霞客研学基地、运河文化研学基地、正定戏剧实践基地等。
(三)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作用,学院事业得到高质量发展
学院调整成立两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进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行列;增设了文艺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学校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所含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的院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申报进展顺利;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突破,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等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该课程5名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成为国家级课程思政名师团队;2名教师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2人入选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涌现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人,北京市德育先进工作者1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服从和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是文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已成为学院师生的普遍共识。